本曼荼羅依《金剛頂經》而作。本經依時代與地區的翻譯,也有《金剛頂瑜伽經》、《初會金剛頂經》、《真實攝經》、《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》等不同名稱,但內容是相同的。
根據唐朝不空法師所譯《金剛頂經瑜伽十八會指歸》所記載,《金剛頂經》共有十八會,不過無論是梵本、藏譯、漢譯,都只有「初會」(第一次集會)的記載,其餘似乎是「初會」後的儀軌而集結成為十八會。
《金剛頂經》所說的曼荼羅稱為「九會曼荼羅」,但不是上述十八會中的九會,而是出自初會中〈金剛界品〉、〈降三世品〉所記載的九種曼荼羅,分別是成身會、三昧耶會、微細會、供養會、四印會、一印會、理趣會、降三世會、降三世三昧耶會,共九種曼荼羅組成金剛界曼荼羅。
與《大日經》相同,本經也是以大日如來為教主,並且與金剛手、聖觀自在、文殊師利、虛空藏等諸多菩薩,以及一切如來,在色界的阿迦泥吒天,往須彌山頂金剛摩尼寶峯樓閣,示現如金剛無堅不摧的智慧。金剛界曼荼羅,就是以此圖顯示成就者諸尊集會的法意。
密教兩部根本經典,《大日經》胎臟曼陀羅所顯示為「理」,而《金剛頂經》金剛界曼陀羅所顯示的為「智」,這是指「轉識成智」的歷程,其成就奠基於「瑜珈」(意即「相應」),並在曼荼羅正中央成身會的「五相成身」顯示。本經敘說於王宮出生的一切義成就菩薩(釋迦)出家苦行,但沒辦法得到覺悟,於此壇城受到一切如來的驚覺開示,而相應成就佛身。
此五相成身觀為:1.通達(本具)菩提心:觀察自心本質為清淨,而相應於阿閦如來的大圓鏡智。2.修菩提心:觀此心清淨如月輪,而生起菩提心相應於寶生如來的平等性智。3.成金剛心:此菩提心堅固而成金剛心,相應於無量光/無量壽如來的妙觀察智。4.證金剛身:證悟身語意與金剛界相同,相應於不空成就如來的成所作智。5.佛身成就:「如一切如來有自己亦有」,相應於毗盧遮那的本質法界體性智。
《大日經》橫平等門確立了密教佛部、金剛部、蓮華部三部一體,而《金剛頂經》更進一步,在中心的「成身會」以五佛五智表現五部,分別為大日如來代表的佛部、阿閦如來代表的金剛部、寶生如來代表的寶部、阿彌陀如來代表的蓮華部、及不空成就如來代表的羯磨部等。
金剛界五部所增加的寶部表示成就者的福德如寶藏珍貴,並象徵資源無邊無際;羯磨部則代表成就者為眾生所做的一切教育及救度等事業。「部」源自梵文kula,有家族或種族的意思,每一部皆有許多成就者相聚,也顯示所成就的屬性相同。
金剛界,「金剛」指空性智慧堅固,並可摧破一切障礙,而「界」有「成分」的意涵,雖然金剛界分為五部,但是金剛的空性智慧本質相同且遍滿法界,在轉識成智的轉化歷程中,是「相應」於此「界」如來之心而成就佛身。歷來對於法身、報身、化身有很多樣的詮釋,但要是忽略「相應」這個重要概念,就會出現某佛等於某佛(或某菩薩)的錯誤解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