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在中文也稱為杵,但在梵文原文Kila與藏文Phur-pa(音譯為普巴)專門稱為一種三棱尖型的「橛」,這種形象源於釘在土地上的木樁,用來固定帳篷或拴住牲畜,在印度早期的祭祀儀式中,會用到這種木樁釘住地底下的地龍,安固土地以修建聖壇或火坑,而後寺廟或佛塔建立時也就沿用這個儀式,或將普巴杵釘放於壇城四週以建立結界。
在《蓮花生大師傳》中記載蓮師於尼泊爾修法時,遭遇種種的障礙,於是他修持了《金剛橛密續》,並把此密續帶往西藏傳授,寧瑪派最早修持了除障的金剛橛神法,寧瑪派大師或伏藏師常佩戴在腰帶上,這個修法也陸續傳到西藏各教派中,還有在修普巴金剛除障法時也會用到此法器。
普巴杵最上方通常有三尊忿怒尊頭像,在不同傳承中對此三尊像所代表的成就者有不同的解釋,也有獨尊頭像,而獨尊通常就直指普巴金剛,如果杵的上方有馬頭則代表馬頭明王,就直接稱為馬頭杵,這兩種杵可以成對的使用。另外我們可以見到整支杵上面充滿了華麗複雜的雕刻,整個杵柄上的法輪、焰火、摩羯頭、金翅鳥等各種雕飾皆有跟佛法相對應的意義;而最底下的三棱刀刃,可以解釋是用以斷滅造成輪迴的貪、嗔、癡三毒。
大致而言,普巴杵與馬頭杵用在儀軌中有消除、毀滅、降伏等意義,以刺殺十方障魔,在秘密教法中有堅固行者之心與排除障礙的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