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剛這個字源自於梵語“Vajra”(西藏語稱為多傑“Dorje”),原本是指最為堅硬的鑽石、或是天上的雷電,在印度吠陀時代,這種巨大力量具體呈現在因陀羅神的手上,變成能發出雷電的武器,因此這個字有「堅固」和「極有力量」的雙重意思。
在佛教藝術中,金剛則是從武器的形象轉變為法器,金剛杵的種類眾多,以獨股,或相對稱的三股、五股的金剛杵較為常見,金剛杵的股叉數各有其法意上要表示的意義,在金剛部及護法部的法相上,常見到祂們以右手執持,例如金剛手菩薩就是最經典的代表。
金剛法鈴則是由鈴柄、鈴身和鈴舌三部分組成,鈴柄有相同於金剛杵的造型,金剛鈴上諸多雕刻樣式與紋路也都各有佛法上的象徵意義,例如與金剛界相關的法鈴為素面少紋路,而胎臟界法鈴則充滿蓮華等裝飾雕刻。
佛像上手拿金剛杵的形象,用來表達智慧的圓滿、穩固與永恆不變,並能摧毀一切的愚痴、虛妄等魔障;金剛鈴則代表「空性之聲」,在修法時搖動鈴聲也有驚覺、召請或歡喜的意涵,修法結束時振鈴也有奉送諸尊的意義。
金剛鈴杵常常以成對的方式出現,例如在金剛薩埵的法相中可以見到其右手持杵、左手持鈴,實際的持修上則會運用在火供的儀軌中;在法相上右手拿著金剛杵代表「智慧的方法」,左手執持金剛鈴,象徵著「空性」,這種完美的搭配表示空性的智慧,是佛教哲學中重要的根本,也是需要透過實踐來獲得證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