胎臟界曼荼羅(下)
胎藏曼荼羅除佛金蓮三部的觀法之外,另有由內而外的三重觀法,分別代表「菩提心、大悲、方便」三句,或是成就者「成佛、神變、加持」的意義,以下分別敘述:
一、初重壇:中台八葉院,以及東之遍知院、西之持明院、南之金剛手院、北之蓮華院等。
- 遍知院:如來因降伏一切障礙與煩惱,因此具有遍知一切的智慧。《大日經》〈具緣品〉記載:「彼東應畫作一切遍知印,三角蓮華上,其色皆鮮白。」中央繪有三角形的「一切遍知印」,以佛眼佛母、救世菩薩為佛智代表,遍知院又稱為佛母院、佛心院,也稱佛母曼荼羅。
- 持明院:表達金剛忿怒身持咒明,斷魔眾強盛煩惱之力、令剛強眾生奉其本誓。《大日經》〈具緣品〉記載:「次經西方畫無量持金剛」。住有五大尊,分別為「不動、降三世、般若、大威德、勝三世」等五尊。持明院又稱為五大院、忿怒院。
- 金剛手院:表示斷盡煩惱,智慧堅固,代表金剛部。《大日經》〈具緣品〉記載有「金剛藏、金剛針、金鋼鏁、忙莽雞、忿怒月黶」等尊及其眷屬,現圖曼荼羅有三列二十一尊及十二伴尊。金剛手院又稱薩埵院。
- 蓮華手院:表示觀察眾生心性如蓮華生於淤泥而不受染,本來清淨而生慈悲救度本誓,代表蓮華部。《大日經》〈具緣品〉記載有「觀世自在菩薩、毘俱胝、大勢至、多羅、大明白身、馬頭」等尊及其眷屬,現圖曼荼羅有二十一尊及十五伴尊。蓮華手院又稱觀音院。
二、二重壇:目前流傳的不空法師版本為東之釋迦院及西之虛空藏院。善無畏法師認為依《大日經》,釋迦院應該和第三重文殊院互換位置,另有阿闍梨(或稱仁波切,是指具有成就的修行者),所傳胎藏四部儀軌,不設釋迦院,而將釋迦族置於最外院之東方。
- 釋迦院:表示如來的大悲教化,能破斥邪見及外道,如獅子能在百獸中獨步無所畏懼。《大日經》〈具緣品〉記載:「次住第二院,東方初門畫釋迦牟尼。」關於第二與東方等語秘密釋意,此釋迦非肉身生之個人,而是釋迦部族,經文記載有「捨除頂、光聚頂、最勝頂、勝頂、白傘佛頂、能寂母、毫相、廣大佛頂、極廣大頂、無邊音聲頂」等諸尊。
- 虛空藏院:虛空藏有兩意,一為天空、宇宙,另一為倉庫、礦坑,虛空藏因此有遍於法界、無量法寶、自在取出等等意涵。《大日經》〈具緣品〉記載有「虛空藏、虛空無垢、虛空慧、清淨慧、行慧與安慧」等六尊。
現圖之壇城居中為虛空藏菩薩,其右方為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,其左方為一百零八臂金剛藏王菩薩,加上所屬九位菩薩及十波羅蜜菩薩,表示胎藏三部成就者的果德:意思是諸佛成就後如虛空般廣大之福德與智慧,能自由自在的度化眾生。
三、三重壇:東之文殊院、西之蘇悉地院、南之除蓋障院、北之地藏院。
- 文殊院:表示大日如來傳承之智慧與實相。《大日經》〈具緣品〉記載:「次至第三院,先圖妙吉祥,其身欝金色,五髻冠其頂,猶如童子形,左持青蓮華,上表金剛印…」,以文殊菩薩為代表,以及「網光、五使者、五奉教者」等尊及眾眷屬圍繞。
現圖文殊師利右邊置觀自在菩薩,左邊置普賢普薩,表智慧、妙觀察及勇猛行。舊胎藏圖像及阿闍梨(或稱仁波切,是指具有成就的修行者)所傳曼荼羅,以文殊之降閻魔尊(大威德明王)為主尊。
- 蘇悉地院:梵語Susiddhi,意譯為「妙成就一切作業」,具有執行力與解決力,能成就世間及出世間一切事業。相傳以虛空藏院之蘇悉地羯羅菩薩為主尊,也有以虛空藏院曼荼羅菩薩為主尊,因菩薩能使曼荼羅不完備之處補足而使成就。
現圖由南至北為「金剛明王、金剛將、金剛軍荼利、不空金剛、不空供養寶、孔雀王母、一髻羅剎、十一面觀音」等八尊。
- 除蓋障院:表示能滅除各種煩惱障礙,以及修法道途上的種種困難,直到成就為止。主尊除蓋障菩薩本誓為「利益眾生,除去凡夫愛見,與聲聞、緣覺、菩薩等四垢,令入清淨位」。
《大日經》〈具緣品〉記載除一切蓋障菩薩身旁「當畫八菩薩,所謂除疑恠、施一切無畏、除一切惡趣、救意慧菩薩、悲念具慧者、慈起大眾生、除一切煩惱、不可思議慧。」等八尊。
- 地藏院:以大地比喻菩提心堅固不壞,並如大地含藏諸寶,能生無量善根。《大日經》〈具緣品〉記載:「地藏摩訶薩,…無量諸菩薩,謂寶掌寶手,及與持地等,寶印手堅意。」以地藏菩薩為代表,經上列有「寶掌菩薩、寶印手菩薩、寶處菩薩、持地菩薩、堅固意菩薩。」現圖再加上「不空見、除憂冥及日光菩薩」共九尊。
四、外金剛部院:《大日經》所說三重曼荼羅之外,後世發展出胎藏曼荼羅最外圍為「外金剛部院」,或稱為「最外院」,雖然位於金剛杵所守護的法界之外,但可視為毗盧遮那遍一切處(眾生皆有佛性)的意思。
這些守護壇城法門之外的諸天、天龍夜叉、外道諸神、諸宮星宿等等,有繪出二百五十尊或一百九十三尊不等諸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