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行的梵語為prayoga,原來的意思是修法之前的準備,是在受秘密教法的灌頂入壇之前,做為附加於正行之前的修行,也稱為前行或前方便,一般而言共同的有四種行法,稱為四加行:
第一加行:皈依與大禮拜
這是「以禮敬之心,立誓達成」展開修行之路,並透過大禮拜調整好修行的心態,用現代觀念來說,學習專門的學問與技術,本來就要有決心毅力和願意學習的態度,轉化自己的原本粗糙的意識,把握成就者的智慧。這裡面「禮敬之心」講求的是態度與關係,是行者對於上師及諸佛要保持的心態;「立誓達成」是主動調整自己的想法與做法,以達到學習的要求。
金剛法意思是堅固不壞的教法,指的諸佛所傳授的方法三界通用、不會因為時空變化而改變,所以能夠讓眾生依循而達到成就的方法。行者要在第一加行後才能修金剛法,例如咒語就要在具格的上師傳授下才能修持,自己看書或聽錄音就開始修咒語,唸法音頻和呼吸法沒有上師修正,盲修瞎練只是浪費寶貴時間,甚至對自己有危害。
曼達是梵語manda的音譯,有中心或本質的意思,就像諸佛與上師把所成就的智慧與方法傳授給行者,行者也要把自己珍貴的資源貢獻出來,珍貴的資源不是指頃家蕩產的胡亂付出金錢,而是適時適切的提供自己最好的資源,目的是培養與擴展自己的心態,並用來圓滿修行的路程,以完成自己所立誓要達成的目標。
與上師相應不是修〈上師相應法〉,而是在實際修行中「聽懂,並且做到」上師的指導。這是個看似簡單但是對現代人而言反而非常困難的加行,現代人選擇太多、思緒太多太雜,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所謂的各種障礙,其實大多都是自己不願承認的藉口,太忙太累太笨太不適合等等,甚至用各種魔障為由,來強大不願改變和玻璃心的心態,這些可以用「聽懂」培養專注和理解能力,用「做到」來培養自信心甚至改善自律神經失調。
在專門修行領域來說,「相應」是細緻感知能力的培養,去除掉無謂的粗糙意識,不只是上師相應,也要能與諸佛護法等修法本尊相應,才能走在正確無誤的修行道路上,以達到成就。
以上簡約的介紹四種加行,雖然在傳統上是指灌頂入壇前的預備動作,但其實是指稱成就前的所有預備行為,所以四加行不是指做完四加行法本上面的次數,而是成就以前生生世世所要修行的基本心態,因此四加行不是修行前的準備,四加行就是修行本身。